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名校硕博毕业生从教, 顺德如何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2021年,28.4%;

2022年,46.6%;

2023年,67.7%。

这是三年来佛山市顺德区新聘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的数据,经过三年两次大跨步,占比水平已超过深圳等一线城市。这支闪亮登场的“生力军”,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名校毕业生超过350人,博士毕业生17人。

这也是顺德教师队伍结构和人才数量的历史性突破。但是进得来,更要留得住、教得好。而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持续发展是一篇更大的文章,顺德是如何作答的?

引得进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一线城市

作为“北京大学本科生+清华大学硕士生”,储晗的学历可谓“金光闪闪”。但在今年毕业后,他从清华北大毕业生变成顺德一中的数学老师。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他的学生会成为他的师弟师妹。

虽然此前对顺德了解甚少,但选择到顺德从教的时候,储晗没有太多顾虑。他觉得顺德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发展空间充足,更重要的是,此前已经有师兄师姐在顺德从教,经过了解,他也为顺德投下了一张信任票。

作为清华大学的环境工程本科生和教育学硕士生,校友袁圩和储晗有着相似的升学和择业轨迹。“我是广西人,希望工作地点不要离家太远,但又想在大城市闯一闯,不过又不能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综合考虑这几点,最后选择了入职顺德华侨中学。”袁圩说,招聘的时候学校负责人介绍,顺德是一座幸福感很强的城市,如今他认为这个评价实至名归。

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的现象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如今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在顺德更是越发普遍。这是教师工作吸引力提升的体现,更是顺德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持续投入的成果。

三年来,顺德坚持采用路演+招聘的新模式,分赴各高校开展校园招聘。

顺德一中西南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徐志卿曾带领学校招聘小组走进长沙、广州、武汉等地的高校。每每走进宣讲会现场,徐志卿都丝毫不敢松懈,“到处都是人,都是展板,感觉每个学校都在‘抢人’。”

但徐志卿很快找到了核心竞争力。他发现,高学历人才不仅关注自己入职后能否有较为明晰的成长路径或空间,也很关注学校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而这方面,拥有“美食之都”和“经济强区”两张硬核名片的顺德有天然优势。

2020年,一中西南学校刚刚开办,那时的教师队伍不过30余人,学生却有300人,老师往往需要兼顾教学任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到了今年7月份,我们教师数量就能突破200人了。”徐志卿认为,数量的变化,正是学校引才、留才工作效果最直接的反映。

数据显示,三年间,顺德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实现两次“大跨越”,从2021年的28.4%,2022年提升至46.6%,2023年提升至67.7%,其中2023年还录取博士生10人,世界名校毕业生89人。

与此同时,顺德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体对象由五类向四类以上转变,2021年引进了3名四类以上高层次人才,2022年大幅增至8名,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高端人才,层次之高为历年之最。

除了区属学校,多个镇街的教师入口质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地处顺德西南部的龙江为例,新招聘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2021年的28.14%提升到81.3%,“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从2021年的17.24%提升到2023年的93.8%,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毕业生站上了小镇中小学的讲台。

“教师队伍入口结构实现根本性的优化提升,将是顺德教育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三年甚至更短时间,肯定会见到成效。”顺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李海源说。

留得住

名校毕业生在三尺讲台迅速成长

如果说引进来是真本事,那留得住、用得好更是细功夫。记者从多所学校了解到,这几年招聘的名校毕业生,稳定率较高,他们不仅热爱顺德的生活和教师职业,而且成长非常迅速。

顺德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名校高学历毕业生从教,普遍表现出“学习热情高、学生能力强、思维活跃、创新性高”的特点,入职后认真学习课堂教学规范与技巧,同时又能在传统教学中注入自己的创新想法,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反而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021年以来,龙江中学有19名新入职教师,其中不乏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硕士、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研究生等海归硕士。

龙江中学专职副书记邵妍玲介绍,这些老师在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工作上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强表现很突出,如该校李明桥俄语老师今年成功在全国的遴选中脱颖而出,将于今年赴俄罗斯公派留学;张力维西语老师经过两年的锻炼提拔为年级级长;曾敏茹等老师被评为校级“班主任标兵”。

5位博士生、2位清华北大毕业生,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北滘中学近年来校园招聘的教师队伍同样“星光熠熠”。

在北滘中学,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胡克新不仅成功指导国华创新班的同学夺得世界机器人比赛的二等奖,也在顺德区的生物教研中斩获一等奖。而中科院博士庞岚尹、中科院博士龚有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李锦滢等在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上也收获颇丰,深得学生喜爱。

“名校毕业生们总体上综合素质非常强。”经过一年的观察,北滘中学副校长郑奕芬认为,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除了常规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堂和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博士群体有超强的综合素养能力,更能有效精准打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给高中生带来更系统更超前的思维教学,带学生看更大的世界。

用得好

闯出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的顺德路径

不过,让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学校从保障、支持上下足“硬功夫”。不少研究发现,缺乏师范训练的综合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时在站稳讲台、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容易在生涯发展前期陷于对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模仿,在学科知识系统和理论积淀的优势未能有机转化为有效的学科教育教学。

为此,顺德将通过“引进、培养、稳定、交流”四大行动,让这批高学历的新聘教师真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手引进清北人才,一手输送清北学子”是社会各界对顺德一中的期盼。为此,顺德一中实施青蓝工程传帮带,为每位新教师配备最优秀的大导师、学科导师和德育导师,而且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特长,有针对性设置相关岗位,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学术专长,如学科竞赛辅导、少年科学院导师、论文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实验导师等等,并计划开发“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一中西南学校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结合学科、年龄特点,在各个科组内形成了“青蓝结对”组合,再通过“青蓝工程”团队竞赛、校内教师基本功大比拼、校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一系列校内青年教师PK赛,从板书到说课再到教研,围绕着打造卓越课堂这一中心,迅速提升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我们会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来制定专属档案。”徐志卿表示,每位新教师都拥有一份“个人成长档案”,学校提出了“一年站好讲台、两年站稳讲台、三年绽放讲台”计划,期待新教师能早日扎根一中西南,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北滘中学也根据国强公益基金会对北滘中学奖教奖学的各项激励机制,对标省内一流高中激励机制,适度超前,开启北中“高薪待遇+体制机制优势”模式,留住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北中。

郑奕芬介绍,学校为新教师定制三年发展计划,通过师徒结对子,让更多老教师带领新教师适应教学,提高实战的教学能力。此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新教师们的视野,对标省内的华师附中、深圳中学等战略合作平台,让新教师尽快在名师的带领下迅速成为骨干或者领军人才。

不仅如此,各学校在人文关怀方面“百花齐放”,做好生活上的充分保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顺德一中不仅提供校内单人教师公寓套间供未购房教师作过渡性居住,还免费提供早餐和午餐;北滘中学通过工会、青年教师党支部等学校平台为老师解决教学以外的后顾之忧,教工之家、网红餐厅、健身房、瑜伽室,应有尽有;龙江中学对入职教师行业的名校毕业生有着完备的人才政策,其中包含租房补贴、幼教政策等等;一中西南学校在顺德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为新教师争取和配备了一站式人才公寓……

坚持“优者从教,教者从优”,吸引更多人才到小城市当“大先生”,期待顺德教育迎来新一轮飞跃。

[撰文]蒋晓敏张艳青

[作者]蒋晓敏;张艳青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