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柳泉录丨临淄的这场重要试验到底重要在哪?

不动声响,临淄完成了一场重要试验。

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生源快速流失,“空壳学校”的概念开始出现。而为有效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过去两年,临淄区进行了新一轮学校整合,实现了学生就近上学,资源进一步优化。

数据显示,一系列举措推进之后,临淄区共腾空校舍面积36116平方米,占地面积腾空139628平方米,部分校舍被重新利用为研学、职业培训、公益场所……

临淄为什么要进行这场试验?对“空壳学校”的治理带来什么启示?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临淄接下来还将怎么做?

缩影

秋日的临淄区金山镇,一片静谧,整洁宽敞的水泥路上,偶有村民驾驶电动三轮呼啸而过。

位于临淄区金山镇的蜂山学校始建于1972年,前身是齐鲁石化第二中学,是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所属子弟学校,也曾是山东师范大学齐鲁第一附属中学,有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根据临淄区原蜂山学校校长王志同的说法,鼎盛时期,蜂山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超过千人,生源主要由临淄区一化生活区、炼厂生活区、南杨村、南仇西、北居委会片区等构成。

“那时学校的教学水平在全市排名前列,任课老师不乏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毕业生,有省级课题组成员2人,中学高级教师4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3人,市区优秀教师58人,淄博市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回望几十年前的蜂山学校,王志同感慨万分。

时间来到2005年。

根据国家央企分离社会职能的相关要求,齐鲁石化总校移交给临淄区教育局管理,齐鲁石化第二中学也随之更名为临淄区蜂山中学。2011年3月,学校又更名为临淄区蜂山学校。

具体到近几年,随着齐鲁石化部分单位的整体搬迁以及学校周边人口向临淄城区的转移,蜂山学校入学新生数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1年9月,临淄区蜂山学校初一新生只招收到了13名学生,当年在校学生总共102人,教职工46人,师生比例基本达到1:2的状态。

蜂山学校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临淄区现有26所农村中小学,其中23所为上世纪70—90年代建设,占比88.46%,校舍老化严重,建筑布局及房间面积不符合现行办学条件标准。从学位设置看,学校设计规模1.8万余个学位,在校生9000余人,有一半校舍处于闲置状态。

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背后,是学生数整体在减少。

根据《2022淄博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2020年淄博共有小学294所,比2015年减少17所;在校生208373人,比2015年减少4659人。

此外,《2022淄博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还显示,2021年,淄博市出生人口从2004年的4.29万人下降到2.64万人。与此同时,全市农业人口从2013年的224.09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161.81万人,并呈逐年递减趋势。

这几组数据表明一个现状:在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加之农村人口转移城镇,致使农村生源呈趋势性减少。

生源流失背后,一定程度上是民众对优质配套资源的向往,其中,教育资源因素又扮演重要角色。

破局

布点多、规模小,又没了生源,农村“空壳学校”该如何破局?

“随着农村出生人口减少和生源流失等问题,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招生‘吃不饱’,校舍利用率低等现象,大量农村教育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在临淄区教体局局长崔国华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资源优质整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才能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临淄区整合学校8所;2023年,又整合学校14所。两年时间,临淄区共整合教师1129人,学生7607人,全区农村中小学由之前的31所变为现在的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中学1所、小学8所)。

数量减少之后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整合完成之后,有的镇办从过去1处中学、2处小学,整合成了1处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力量更加完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育资金的投入更加集中,农村孩子就近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今年9月,由临淄区齐陵一中和齐陵二中合并而来的临淄区齐陵中学,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的课桌椅、教学设备都很老旧。相比而言,我太喜欢现在的学校了,不仅校园环境优美,还交到了更多新朋友,我的学习动力更足了!”说起在新学校就读的感受,学生吕欣怡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而事实上,除孩子们感到满意外,齐陵中学的建成投用还化解了合并之前,原齐陵一中、齐陵二中“招生难”的问题。

“以齐陵一中为例,原来齐陵一中初中部学生仅有336人,教职工61人,平均一名教师教5个孩子。”临淄区齐陵中学校长、原临淄区齐陵一中校长刘存利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现在合并后,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1094名学生,教职工124(不含外出支教教师),校舍利用率达到93.75%。

齐陵中学的案例并非孤本。

作为首批享受教育资源整合“红利”的学校,由临淄区蜂山学校与临淄区虎山小学合并而来的临淄区虎山学校也在经历巨变。

“合并对两所学校而言再好不过了。”谈起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利好,虎山学校校长、原虎山小学校长王凯认为,去年合校带来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

“2022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入学新生增加到26人,今年初一招生也稳定在38人的规模。”王凯表示,目前全校在校生440人,教职工72人,学生人数增加了,学校教学氛围随之变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未来

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利好,远不止于此。

按照“建新撤旧、撤弱保强、改造提升”的原则,临淄区投资4470万元实施保留学校校舍、设施维修改造工程,落实总投资1500万元的中小学护眼灯改造项目和总投资3.2亿元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项目”,提升了学校现代化水平。

此外,教育资源整合后,学校在用水、用电、取暖、维修维护、学生乘车、保安聘用等方面实现了集约管理,各项费用降幅明显。粗略统计,整合的22所学校每年节约水电暖等费用约220万元。

师资队伍方面,以2022年为例,涉及整合的8所学校,有35名教师选择调动城区学校或到城区学校支教。2023年,通过资源整合,临淄区将进一步盘活160名教师资源支教城区学校,这将极大缓解今年入学高峰带来的城区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根据临淄区教体局的官方表述,今年,在山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临淄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整体教育质量达到良好以上,且城乡校际差异率低于0.15的区县。

然而,教育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学校合并。

刘存利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两校合并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学校管理以及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融合问题。其次,还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如何将学校的管理程序理顺、将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糅合,实现优势互补的问题。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做发展规划,我们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看成是厘清学校发展历史的过程、弄清学校发展现状的过程、寻找阻碍学校发展障碍的过程,更是发动教师寻找学校发展良好契机和切入点的过程。”刘存利说。

在刘存利看来,新校刚刚组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必然不少,但只要瞄准发展目标,一所新优质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现在社会面前。

乡村“空壳学校”治理只是一面,临淄的教育资源整合之路还在继续。

根据官方的说法,为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满足辖区居民就近入学的需求,临淄区按照“按需增设、建新撤旧、撤弱保强、改造提升、适时重建”的原则分类施策,解决城区学位紧缺、大校额问题,优化教育资源。

“临淄区将把握好城镇人口聚集和农村人口减少的关系,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教育资源调整,答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卷,聚力打造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的临淄样板。”临淄区委书记周婷此前曾公开表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注意到,今年教师节前夕,周婷在走访慰问临淄区教职员工时也明确表示,要全力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后半篇”文章,让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

上述种种,无不透露出临淄区致力于教育资源均衡的决心与信心。

而这也就意味着,临淄教育更大的变化还在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