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习是见贤思齐的精神自觉--访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范玉刚

光明日报记者张云

记者:付费自习室诞生于2019年,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学生、上班族以及其他青年群体前来学习,其目的主要以考公、考研、高考为主。您认为付费自习室抓住了年轻人什么样的学习需求?

范玉刚:从客观原因来看,付费自习室的出现是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不足的补充。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国内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相当于平均每438万人共用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学习资源覆盖不均、供给不足、获取不便等问题使得学习者不得不转向商业场所寻求学习空间。

付费自习室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业态,以数字化驱动,以学习空间等资源的使用权共享为理念,通过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共享服务。前往付费自习室的人群,大部分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寻求自我增值的在职人士以及辞职备考者,这类人群没有固定学习场所,是付费自习室的刚需人群。付费自习室环境静谧、学习氛围浓厚、仪式感强,恰好满足了当下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一些声音提出,年轻人在付费自习室学习是赶时髦、随大流,对此您如何评价?

范玉刚:付费自习室迅猛发展,大批年轻人正自觉充电学习,以努力进取的姿态点亮了城市空间的心灯,对此我认为应持肯定态度。付费自习室在日本、韩国等国早已流行多年,并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经济。如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我国新时代语境下的一种自觉,“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在知识付费大背景下,付费自习室的更大意义在于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的习惯,实现自我充实与人生逆袭。付费自习室解决了大城市漂泊的白领一族在逼仄的居住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充满仪式感的学习环境中,学友之间相互监督打气、共同进步,让学习成为见贤思齐的精神自觉。

记者: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免费的自习空间正不断增多,但仍然存在一座难求、服务时间短等问题,难以满足广大青年群体学习需求。应如何有效增加供给,让更多人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范玉刚: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的建设确实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务时间与工作时间重合,无法满足下班、放学后人们的自习需求;一座难求,并且自习人群在年龄差异、工作性质和学习目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弥合公共学习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鸿沟,需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有效覆盖,切实满足大众学习的现实需求。要加快社区图书馆及社区自习空间建设,在新研判用户自习需求的基础上重塑空间布局,扩大场地面积和座位数量,做到动静分离。增加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数量,维护阅览秩序,做好服务保障。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学习空间建设,统筹全城公共阅读空间、书吧、实体书店建设,满足人民大众的学习需求。在公共学习资源需求的高峰期,也可鼓励商业主体增加自习空间,提供多元化的有偿服务。

记者:学习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情,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群体的参与。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举措,让各个年龄段群体都能轻松学习、爱上学习、终身学习?

范玉刚:要大力倡导全民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广泛开展主题阅读、读书分享、社会大讲堂、好书推荐等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打造全民学习生态。其次,宣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灯会、赛歌会、龙舟赛、舞蹈展演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再次,数字赋能全民阅读,依托公共图书馆等推出线上微课,推动免费电子书资源开放共享,充分满足全民阅读需求。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城乡一体化的思维和理念,要加大对乡村图书馆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保证其不断提质增效;聚焦于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线上智慧阅读、云上图书馆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3日07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