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小学时的伪学霸, 隐患常在初中爆发, 不要再逼孩子当尖子生了

“学霸”与“学渣”常用来形容学习上的两个极端,或许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不过很多人会承认,差生想要追赶成绩优异的同学难上加难。

但好学生一旦退步,却是很容易的事情,有时说不定到了某个阶段,孩子的成绩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这种情况常在初中阶段发生,而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早就看出门道。

小学时的学霸,常在升入初中后掉队,主要有以下特征

勤于做题,但懒得思考和总结

小学时的知识偏于基础,期末考试的各类题型一般也比较典型,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话,虽不能确保成为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但整体成绩也不会差。

有的学生因此养成了刷题的习惯,虽然这种勤奋在小学时期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但初中以后随着学科的增多和深入,不能勤于思考和总结的话,会感到学习越发吃力。

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家长而学

小学生的自控力相对差一些,贪玩是本性,很多家长会选择陪读,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小学的学霸,常常分为自发性和被迫学习两种。

前者往往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深知学业的重要。而缺少目标的孩子,是在家长严厉监管下才学习的,他们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家长,初中以后更易出现厌学和叛逆。

小心思多,兴趣过于广泛

这类学生其实头脑很聪明,在学习上可能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换来明显的进步。这种聪明和机灵是把双刃剑,如果他们能在初中的转折期顺利度过,将成为黑马。

可其中不少同学,因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严重地分散注意力,一旦家长没及时管理,成绩可能一落千丈。

伪学霸的隐患常在初中爆发,家长不要逼迫孩子当尖子生

因为小学成绩有一定的“隐瞒性”,也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曾是“优等生”到了初中以后很快掉队的情况。这种学生在初中并不是个例。

有人提出了“伪学霸”的概念。考试其实是分辨学生们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这类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很快名次下滑,或许这更接近于真实的学习水平。

而比较可惜的是,不少孩子的成绩呈现了与小学阶段的“天壤之别”,以至于后来直接放弃了努力学习。其实以他们的能力,即使不能拔尖,做个中等生也没有问题。

而小学阶段被过度强迫学习的他们,早已埋下了厌学的隐患。初中时进入了青春期,本身学生就容易对世界和自我价值产生困惑,一旦出现学习上的挫折更易出现不稳定情绪。

在尊重与监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小学时期逼迫学生做尖子生,其实是一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虽然短期内看到了效果,却非常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动力。

但事实上,多数在意成绩的家长,很难分清到底自己的做法是否合宜。尤其是在学生的成绩有提高的时候,更难以判定这种严厉的程度到底利多还是弊多。

其实我们认真观察的话,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首先,就是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了。如果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积极的状态,说明目前的方式没有大问题。

如果学生总是萎靡不振的面貌,甚至“稳重”的程度超过同龄人,对很多新鲜事已经不感兴趣,那么他的成绩多半只是靠熬夜做题换来的,家长不能反而引以为荣。

这种情况说明学生的承受能力趋于极限,保持成绩的方式源于机械地刷题和靠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并非良性的方式。这个时候宁愿他们出现暂时的成绩下降,也应及时休息和放松。

不然以后很大概率会成为“伪学霸”,面对落差感和难以释放的学习压力,选择直接用放弃来对抗家长过度的期望。所以希望家长朋友可以及时观察到学生的状态,在严格与尊重之间找平衡。

【结语】初中是为以后高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也是学习上真正“较量”的开始。为了让学生们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家长在监督学习时需要充分尊重成长规律,强迫孩子做尖子生反而会适得其反。

话题:对于如何掌握管理尺度,你有什么经验吗?(欢迎在评论区和其他家长分享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