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许多家长容易忽视的一点: 孩子提问的价值远高于知道答案的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揭露了我们中国目前的一个错误地教育方式:大到学校小到家长,我们更偏向于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孩子,从而忽略了引导孩子提问题的能力!

真正的学问是一边学一边问

学问:学习和询问,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古时候人们就提出了,人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辨事理。学习是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解决它,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学习技能、讨论这三者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变成完整的学习过程。

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一个环节:学习技能,找到答案!

在学校里,老师只注重答案,因为卷面分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能上重点学校。

在家里,一般的家长只会将答案直接告诉你,做得好的家长能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已经不错了,但大家发现了没有:很少有家长鼓励孩子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现状1、问题都是现成的

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现成的,老师、家长、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寻找问题,去想问题。

打个比方:现在的课本后面都有课后习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不好,这等于在告诉孩子你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这就很明显地削弱了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因为只有自己认真学习后,对课本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才能对书本的知识提出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者能对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

那现在直接设计好问题,学生觉得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好了,这就导致了问题统一性强,问题的千篇一律,从而缺少了对课本知识自己特有的见解。

现状2、答案都是标准的

最科客观的表现就是: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想法?

2、文章某某章节,某某句子有哪些内涵?

然而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看法,我们的教育模式却给出了近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好比之前某位作家在做自己写的文章的阅读理解的时候,竟然一题答不出来!这何其可笑!难道只允许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要和出题者一致才行?但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必须要有标准答案(答案的标准参考出题者思路)!

现状3、相比于提问家长更执着于答案

这点不难理解,现在很多家长等不起孩子发现问题,因为一考定终身!与其浪费在自己寻找答案这件没用的事上,还不如直接得到答案来得实在!

就比如数学题,老师和学生的重心倾向于: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答题技巧是什么?

很少有人会问:问什么这题会这么出?

从出题者思路来思考问题,肯定要比从答题者思路思考问题,对一道数学题理解的更加深刻,但难度更大!

这就侧面的揭露出,我们学生甚至是教育者对问题本质的“自我思考”。

曾记得网上一个老教授分享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认识一个数学系天才,他考试和别的同学不同,别的同学拿到题目绞尽脑汁想解决思路,但这数学天才却在说,这题目我都懒得做,因为出题者出题一点创意都没有!如果让我来出题,我可能会比他出的更有创意!

当前的教育就是学答太多,讲得偏激一点,就是只学习,不学如何去问!

再来看看我们的数学家,老是求解决各种外国数学大师所定义的猜想,将解决这些问题当成一生的荣耀。

但这些数学家自己却从不方向思考,为何我们自己从不猜想,让别人来解决我们数学家提出的问题呢?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如人家,一开始的学习方式就错了,如何再进一步?连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如何进一步?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从只能证明别人所提的猜想,到提出猜想让别人去解,让别人觉得有意义来做,我们就进阶成功了。

怎样培养孩子提问题的能力?

1、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孩子的探索欲望

不管孩子问多么奇怪,多么天马行空的问题,甚至家长听起来很幼稚的问题,家长都应该认真听完,然后鼓励他说: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2、不要过分执着于答案的重要性

和孩子一起探索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告诉孩子“”,引导孩子努力寻找更多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够进一步鼓励孩子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非就是唯一或者一成不变的。

你认为的1+1=2,有可能在特定的模式下就是错误地!

3、告诉孩子思考问题的顺序

任何学习技能的顺序都是: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要告诉孩子问题就藏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将问题找出来才能解决问题!

4、“只有一个问题,但却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举个讲绘本的例子:家长在讲绘本的时候,可以利用反向思维,先告诉孩子“小熊是痛苦的”,然后让孩子找出“小熊是痛苦”的线索。

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找出“小熊是痛苦”的前因后果。这样孩子就必须先找到“哭泣”、“流泪”、“垂头丧气”等关键词证明他的痛苦状态。

然后孩子还要找到令“小熊痛苦”的原因。最后孩子还要继续和家长讨论事件的前因后果,孰是孰非。

这样一来,家长就会从以前的回答“请问小熊是什么心理状态”的问题上,变成了请找出“小熊伤心”的状态、原因、造成的后果、如果是你该如何处理、你这样的处理方式的原因......

从之前思考一个问题变成现在思考多重问题,这本身就是能力的提升的表现!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教育最终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以及答题机器,而是挖掘和引导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让孩子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技能。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温柔的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吧,教他们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