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岂能让一纸论文否定中华五千年“诚实守信”的文化?

□陈子煊(华中科技大学)

“为了祖国的荣誉,可以来一场复制实验。”

2019年6月,《科学》发表题为《全球公民诚信度》的研究,中国在40个国家中排名最末。而衡量诚信的标准,只有捡到钱包后是否用电子邮件联系失主这一条。中国14所大学100多位师生自筹经费,经过四年研究,最终推翻了这篇论文。2023年7月,这项研究正式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最终研究表明,虽然在中国丢失钱包的“电子邮件回复率”是27.4%,但“钱包回收率”却达77.8%,更重要的是,“钱包回收率”与区域的集体主义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如“幕后英雄”般的科研工作者们用四年的心血告诉我们:中华五千年“诚实守信”的文化,不允许被一纸论文所抹黑。

科研,从来不应该是脱离实际情况的一概而论;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在任何一项研究中都不可缺席。《全球公民诚信度》对于各国衡量诚信的标准只有“是否用电子邮件联系钱包失主”这一条,不免过于狭隘。国情不同、民族文化不同,自然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的确,有些国家习惯于运用电子邮件来进行日常沟通,但对于中国来说,电子邮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轻如鸿毛”,中国人更习惯于用电话和聊天软件沟通,或者是直接把遗失物品交由附近的相关部门保管。而反观为了推翻结论而进行实验的高校师生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方法、严格的实验步骤,向世界证明:科研的严谨性与正确性,来源于科研工作者的脚踏实地与辛勤付出。

很庆幸,有这样一群敢于质疑、敢于突破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们,甘愿用四年的心血为中国正名。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杨芊说:“要还原事实真相,纠正外界对中国诚信的误解,必须拿出完整严谨的研究,这也是作为学者义不容辞的态度。”是的,使学者们凝聚起来做研究的,正是这样一种“义不容辞”的科研态度。而拥有这样科研态度的前提,是他们心中根植着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自信。

可网上,也出现了一些譬如“没必要费这个劲儿去证明”的言论。难道,只是因为这个研究没有在2019年的中国大众媒体上大规模曝光,我们就应该对“诚信度倒数第一”的这顶“帽子”视若无睹吗?其实,正是因为这篇狭隘的研究发表在了美国的《科学》期刊上,我们才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一个国家的良好民族形象与民族精神,不仅仅需要国人塑造和认同,更需要世界来知晓,我们不能让诸如此类的不实标签,一点点蚕食世界人民眼中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此项为中国“诚信度”正名的研究,早已超越了研究成果本身。它代表的,是中国人在面对国家形象被损誉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和用科学打败“科学”的坚毅。

一篇论文虽小,可我们不能忽视其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一场复制实验虽小,可它维护住的,是中国“诚实守信”的民族美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