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长葛刘玉杰: 红薯窖里走出来的师范生! 19岁教初中!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

在一个岗位上工作30余年,你还会保持当初的那份热爱吗?

如果临近退休,你是会一如既往,还是准备“摆烂”?

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56岁的金桥中心学校教师刘玉杰都会笑着说:“我是教数学的,那肯定得做一个心中有‘数’的数学老师。‘数’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担当。只要我还教一天,就得像上第一堂课一样,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心中有“数”,更要有“温度”。在刘玉杰的学生心中,他并不是一位“刻板高冷”的理科老师,而是幽默风趣的“老刘同学”。

今年,刘玉杰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奖章——“从教三十年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奖章。

闪闪发光的奖章背后,是刘玉杰教学生涯3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从全村“笑话”到家族“骄傲”,红薯窖里走出的许昌首批师范生

30多年前,16岁的刘玉杰考上中专,成为许昌师范第一届毕业生。

当时的中专有多“香”?那可不亚于现在的“985”“211”!对家境贫寒的刘玉杰来说,能吃上商品粮,就是鲤鱼跃龙门了。

之所以一心向学,源于刘玉杰那越挫越勇的自尊心。当时大伯家有六个女儿,无男儿,按照当时农村的风俗,无男儿就是绝户头。大伯便与父亲商量,想让刘玉杰当儿子继承“衣钵”,退休后接班自己的工作。但两年后,大伯却又变了卦,让自家女婿当了“接班人”。

这些得失在刘玉杰看来并不算什么,但村里的闲言碎语却令他备受打击:“这孩子就是没福气,这么好的条件也没把握住,商品粮吃不成了,往后也不知道混成啥样……”

自此以后,年少的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凭自己本事混出个人样儿!

那个年代,想出人头地,最佳的“捷径”便是读书。家里姊妹六七个,三间土房显然不能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刘玉杰就在红薯窖里看书,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学改变命运”!

那一年,全村只有刘玉杰一人考上,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姊妹们逢人便说:“俺兄弟是师范生,考上了中专!”

学成归来,他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

坐着公交车,刘玉杰从董村来到了许昌。虽然只有二十多公里,可这是他16年来去的最远的地方,一学期才回家一次。经过三年学习,刘玉杰师范毕业,回到董村殿后刘中学教书。

戏剧性的是,当19岁的刘玉杰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看到了曾经和他一起并肩备考的4名同学,他们已经复读了整整四年,成了刘玉杰的学生……

提及此事,刘玉杰至今难以释怀:“复读四年需要多大的信念!那个年代,大家坚信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艰苦的条件还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学生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有啥理由不努力!”

刘玉杰深知读书对孩子们的重要性,他在最初就要求自己成为一名严师:“我就比学生们大三四岁,与其说是学生,他们更像是我的弟弟妹妹。但是他们犯错了,我绝不会心软!”

“那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全靠打!吓得我都不敢请家长!”

与现在宠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父母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但凡在学校里犯了错,孩子的屁股铁定要开花。

初入职场的刘玉杰并不清楚家长们的“威力”。班上有一名学生性格腼腆,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刘玉杰就想与家长当面沟通,了解情况,谁知孩子的父亲到学校后不听解释,反手就给了儿子一耳光,把刘玉杰吓了一跳,赶紧把学生护到身后。

“那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全靠打!吓得我都不敢请家长!”刘玉杰说,一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暴力施教,使孩子变得腼腆、胆小;也有一些家长经常让孩子与其他优秀生比较,贬低孩子,造就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看透了这些“问题家长”,刘玉杰调整了教学方法,从学生自身下手,解决问题。

有位学生长相高大,但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运动会比赛中,刘玉杰就鼓励他扔铅球,结果破了学校记录,极大增强了该生自信心;有位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情商高,人缘好,刘玉杰就安排他当班长,不但班级纪律变好,该生也争当表率,学习成绩大大提升……

刘玉杰的“因材施教”非常管用。在他的班级里,成绩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开班会谈早恋:这不可耻,也不丢人!

一位资深教师,是如何面对学生“早恋问题”的?

刘玉杰说,青春期恋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教师要正确疏导而不是一味压制。

得知班里有早恋现象后,刘玉杰开了主题班会《我心中最喜欢的人》:“每个人写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男生只能写女生,女生只能写男生,并且必须是咱们班的。”说罢学生便开始起哄,等学生静下来后,刘玉杰把要求公布如下:

1.男生必须写咱班的女生,女生必须写咱班的男生。

2.写出喜欢的原因。

3.以后怎么做。

4.正楷字写在作文本上,不低于300字。

这看似奇葩的做法,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开表明自己的心意:“我喜欢班上的XXX,她学习好,性格活泼”“我喜欢XXX,他乐于助人,上次帮我拿东西”……

也有学生本以为自己对某位同学的感情非常真挚,动笔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对方的优点寥寥可数,一切好感只是自己叠加的心理印象。

“孩子之间懵懂的感情,是人世间最好的情感流动。他们最需要的是知道如何理解这份情感,如何梳理这样的关系,当孩子迷茫时,及时拨开孩子心中的云雾,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刘玉杰说。

刘玉杰坚信,当孩子遇到一份美好的情感时,宜疏不宜堵,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唯有让他们明白所谓的“喜欢”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才有机会让他们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节奏中。

那场班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学生们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彼此找到闪光点,也让学生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所谓的“感情”,再结合刘玉杰的心理疏导,巧妙化解了这份特别的情感。

“一天不上课,心里就难过。”

从教36年来,刘玉杰留下了无数荣誉,也收获了许多美好。看着学生们青涩稚嫩的脸庞和奋笔疾书的模样,总让刘玉杰想起当初的自己。

“现在一天不上课,心里着急就难过。毕竟是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很难想象过几年我退休了,日子咋过。”今年刘玉杰已经56岁,距离退休只剩四年。因此他非常珍惜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比起高中老师可以骄傲地说自己的学生考入了某某重点大学,作为初中阶段的老师只能深藏功与名,在这个过渡阶段送学生一程。不过,每当看到学生们成绩不断提高,刘玉杰就会感到非常欣慰。

“最后的教学时间里,我想好好陪伴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一段美好的中学时光。能留在学生记忆里,被提起时能得到一句夸奖,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刘玉杰说。

36个春夏秋冬,桃花开了又谢,燕子去了又来,学生来了又走,而刘玉杰依旧捧着一颗初心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全媒体记者/李焱

版式/王锐审校/文洁终审/赵凤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