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六十年代小学第一课《公社送我上学堂》, 因烙印着时代气息而独特

“那些脱口而出的课文,才是永恒的经典,让我们重温那些熟悉的语句。”

抱着上述宗旨,笔者写过五、六十年代的老课文,得到了网友的热烈的响应,很多网友留言,脱口而出他们烙印在记忆中的经典老课文语句。

这些语句,犹如唐诗宋词那些经典一样,成为记忆里的一部分,虽然这些课文的表现形式是看似非常普通的白话文,但是这些课文因为在某一时刻,吻合了上学时的一种心境,填补了一种空旷的孩童的心,所以它们奇怪地留存在记忆中,经久不息,像陈酒一样,越来越浓香,所以,当这些词句迸发出来的时候,便不再是通常的汉字的组合,而是蕴含着浓重的心灵的感觉、味觉、嗅觉的混合醇香,让自己迷醉,如饮佳酿。

笔者将网友提及的课文重新提取出来,揭开它们的尘封的岁月,让它们露出最美的芳华,感受那一份曾经在当年绽开在课堂时的原汁原味的触动与触发。

者也58897957

有学过这篇课文的没? 爷爷七岁去讨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公社送我把学上。

这篇课文最早出现在《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1册》1961版中。

当时是放在第一课,标题叫《公社送我上学堂》。

课本里还配了一幅彩色插图,难怪给当时的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这篇课文最早应该刊发在报刊上,首次收入书籍中,是在1959年6月出版的《中国儿歌选》。

这本书前记中称:

——我们在1958年12月制定了“中国儿歌选”的编选計划,确定了编选目的和要求,编选内容包括全国各省各兄弟民族的新儿歌和传统儿歌,但以建国十年来的新儿歌为主。我們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研组的部分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部分同学,与我們一起进行初选工作。

初选工作进行了四个多月,先后翻阅的书籍、报刊及儿歌来稿等达四千余件,初步选出儿歌四千余首。在初选工作的基础上,經我社编辑部删去了一部分内容重复的,对欠缺的方面又作了一些补充,初步选定一千五百一十五首,作为“中国儿歌选”资料本出版。—

这篇课文的作者,书中注明的是:新乡杨岗小学赵玉祥。

但并没有查到这位作者的后来的信息。

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6月出版的《河南儿歌》也收入了这篇儿歌,同样署上了作者的姓名。

但在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洛阳现代儿歌》里收入这首儿歌的时候,却将搜集者换成了“张尚安”,显然标注有误。

这篇课文还被改编成歌曲,我们看看曲谱,收入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北京教师进修学院编的《北京市小学歌选:供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选用》(音乐出版社,1961年9月版)书中。

而进入新世纪,这篇课文依然显影在各种教育类媒体的回顾栏目中。

我们看看《小学语文》 2012年第3期上,就将这篇课文放在《经典课文选例》中予以展示。

因为是小学课本第一课,所以当年学生印象很深,也引发了很多的研究探讨性的文章。

我们在胡洪侠的文章《这一课,句子最短,岁月最长》(见杨照、马家辉、胡洪侠著《三生三世@196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中看到作者对小学一年级第一课,有着纵深的分析:

——的确,我们的第一课,只有五个字(指五个字的万岁句),不仅字数很少、句子很短,而且字数最少,句子最短。据我所知,叶圣陶先生整整八十年前编印过一套《开明国语课本》,第一课虽然很短,但也有七个字:“先生,早。小朋友,早。”

1949年以后的十几年间,第一堂语文课的内容骤然加长,而且都是顺口溜一样的“新诗”了。既然是“诗”,寥寥数字无法包办,只能凑它几十个字,变成短短几行。比如50年代第一套新型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又比如50年代后期“人教版”一年级的第一课:“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原来“大跃进”时代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是往下“跃”的,六岁就要上学了。若按今天的规矩,这首诗得改成“七岁去放羊,七岁去逃荒之类才对。时过境迁,一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已完成了从文字到文献的过渡,想来堪惊。——

正如上文中所说,语文教材其实成为了一份时代的文献,记录着时代的印痕与轨迹,虽然教材注定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它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富矿,值得我们深挖与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