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心”里的烙印

多年以后,老浦不会记得在那个阴冷的雨夜给我发过的消息,但或许会一直难以忘怀那间一夜通明的医院抢救室,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心脏病患儿被成功挽救。那晚雨声扑簌,打了落叶满地。老浦的消息里溢满对孩子重获新生的望外之喜,他那苏北汉子质朴的肺腑之语也更坚定我们的信念,鼓舞我们前行。

去年深秋,“医教同行、心佑江苏”项目组在盐城市滨海县进行首次先心病筛查。那次筛查中,医护人员成功挽回罹患心脏病女孩生命的画面,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里的烙印。

小时候常听奶奶念叨,人穷不怕,就怕生病,而我一直没理解其中的深意。

2015年,我到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后,通过调研、家访等,了解到有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旦家里有人患重病,比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整个家庭就像被几根枯藤紧紧地裹挟着,在无望中挣扎,陷入风雨飘摇之中。高昂的医药和照顾病人的误工费用能将一个小康之家拖入贫困的深渊。

资助,助力脱贫攻坚;资助,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资助工作者,让困难家庭孩子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无疑是我们的使命。但倘若困难家庭孩子又患重病,有限的助学金势必杯水车薪,如何科学理解“应助尽助”?如何巧妙破解“困中之困”?是中心召开座谈会时经常提及此类问题,我们以思维碰撞梦想。

“阿袁,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比如从筛查和治疗家庭经济困难低年级学生的先天性心脏病开始。据了解,先心病是我国儿童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缺陷疾病,不仅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导致许多家庭陷入穷困之境。”南京医科大学沈校长是我多年好友,一直在高校工作,从辅导员做起,对学生资助常有别开生面的思路。他还提供了思路:“我们南医大第二附属医院李庆国教授’心佑工程’团队对筛查和治疗先心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曾获’江苏时代楷模’。”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创造理想的生活。行胜于言,我们中心立即着手研究动议。

听闻我们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心病筛查与救治时,有同事善意提醒道,孩子的身体健康应由省级和地方卫生部门负责保障,如果由我们牵头实施,是否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万一个别孩子在筛查与救治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又该如何处理?同时,资助中心主责主业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面对全省众多困难学生,做好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就难能可贵了,要注意工作的边际。

当我们和李庆国教授接洽,倾听他们团队的介绍后,被一幕幕医护人员在高原牧区诊疗的场景所震撼,为一张张被治愈的贫困孩子的笑脸所欣慰,也为少数永远错过手术机会的孩子感到深深的遗憾。因先心病被发现得太迟、无法手术且不久于人世的困难孩子的图片,就像一颗子弹击中了我们的心,我们相顾无言,久久不能平静。

经过多次协商,我们中心和李庆国教授团队联合成立“医教同行,心佑江苏”工作组,先在苏北地区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免费先心病筛查和救治工作。随即,工作组选择在滨海县进行试点。

“医生,这孩子嘴唇乌紫,经常呼吸急促,我们平时都不敢让他做剧烈运动,就担心会出什么意外,您先给他检查看看。”在滨海县筛查点,一位小学老师牵着孩子的手,挤到工作台前。工作组的专家不敢怠慢,听诊后发现不妙,旋即安排超声检查,发现该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病情较严重,需及时治疗干预。

“王爸爸,学校体检抽查,发现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您知道吗?”

“啊,不太清楚啊,只晓得平时不能走多远的路,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也不好好吃饭,脸色不好,个子也一点点矮……李老师呢,我晓得您对我家娃好,但那咋办啊,我们家情况……”王同学家是农村低保家庭,母亲常年生病,靠父亲打点零工维持生活。

“现在省里有个项目,可以给王同学免费治疗,您同意吗?”

对于“免费治疗”王爸爸有点迟疑。但经李老师介绍这是省教育厅和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帮扶困难家庭患儿的公益项目,他欣然同意。

在南医大二附院,医院对王同学进行了各项筛查,诊断其为“共同动脉干”,心脏的主动脉和肺动脉长在了一起,病情凶险。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王同学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质偏差,在ICU抢救多天,万幸的是医院大夫凭借精湛的医术,最终圆满完成了手术,在孩子以及关心孩子病情的每一人的心里烙下永痕的印记。

滨海县资助中心为避免给相关学生带来困扰,把此项工作称为“学生健康体检”抽查。近一个月内,“医教同行”专家组共筛查学生和儿童近8000人,查出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39人,需手术57人,其中1人在滨海完成手术。

需要手术的学生和儿童,学校安排专人与其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是否同意免费手术治疗。在家长同意手术前提下,县资助中心与家长协调好手术时间,安排专门的车辆送学生和儿童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同时,指导学校保护好学生隐私,做好术后复学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先心病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医教同行”项目第一次试点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今年春节前,我收到两张贺年片,这是我近十年第一次收到纸质卡片。其中一张竟是滨海县王同学寄的,卡片上画的是孩子笑脸,写的是感觉,是永远,是祝福留言,“让心不被距离拉得太遥远。”

老浦是盐城市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几年前从财务结算中心主任转任。“学生资助”这一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始终流淌在他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他、激励他不断探索、默默奉献的无穷动力。他常常与我说,以前和冷冰冰的数据打交道,现在与活生生的孩子交往。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就像是一棵棵弱小的幼树,但每一条枝茎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叶芽都是一首诗。树木成材之路中难免有虫害天灾,不时需补肥添水。作为一个资助工作者需成为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护林人,做好扶植、施肥、修剪、防治,用“绿色通道”为孩子保驾护航。

周末早晨,妻子搬来一个长梯,动手清理院门口的爬藤月季。月季已经长了五年,四处疯长爬高,在春日里已经开始泛绿吐芽。我在地面扶住梯子,妻子则站在梯子上方忙着修枝整形,一会将长枝归拢,一会用长剪刀修理病枝。带刺的病枝不时地掉落在我手臂上,偶尔还会扎到脸上,我在下面苦不堪言。不由得埋怨,为何每年春季都要清理这些病枝枯枝,麻烦又痛苦。妻子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修理病枝是为了让植株尽情舒展,摆脱病痛,使之轻松自由地生长。如此这般,资助工作才能让贫病交困的孩子们以充盈的姿态承受阳光雨露,绽放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花朵,随着早春的暖融苏醒而吐露芬芳,以虬曲多姿的身躯迎接新一轮日出与月落。

审核:汪雪霞池萍王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