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大山的女儿: 百坭村小学生源流失、班小班拒绝留村任教现实又扎心

文|吴清浅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里,有一幕剧情很短,却很现实、很扎心。就是百坭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学生无几,都快走光了,只有一个老师留校任教。当这个唯一的老师看到村里的师专毕业生班小班热情地教学生唱壮语歌,学生们也很喜欢她时,希望她能留下来,可班小班却拒绝了,说自己的理想不在这里。后来老师上门劝说,还是被班小班拒绝了。

百坭村作为贫困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人家条件好的把孩子送到城里读,条件稍好的送到镇上读,宁愿多花点钱,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继续在村里上学。比如兰双应的小女儿原本是在村里读小学的,可兰双应为让女儿享受更好的教育,买了榨油机挣了点钱后,果断把孩子送到镇上读。还留在村里读书的基本上是拿不出钱的贫困户。于是村里的学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而在农村小学生不断流失的背后,还有农村教师的流失。

他们流失的理由跟班小班是一样的,理想在城里,城里有更好的生活。班小班上的虽是师范学校,教孩子们唱壮语歌时显得挺专业,也热爱家乡,跟家乡的孩子处得很好,但她的志向却不在家乡,那份对家乡的热情还不足以让她留村任教。即使她选择从事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当个老师,那也是选择城市,而不是乡村小学。何况她更热爱的是唱歌,她希望自己往歌手方面发展,想要更多人认识她、记住她,以及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更不能留在百坭村了。

虽然曾经的乡村小学也面临教师缺乏、留不住教师的问题,但在2000年前这个问题并不算严重。至于小学生源流向乡镇、城市的趋势就更不明显了。原因是2000年前人员流动还不大,城市化步伐还没那么快,户口迁移的限制条件也比较多,不少人还留在农村生活,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多也没想着要在外买房、落户,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学,这既与当时人落叶归根思想比较浓有关,也与那时候的商品房市场还不够繁荣有关。

可2003后,尤其是2008年又特别是2016年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商品房市场的繁荣,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日渐衰落,只剩老人小孩,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有条件的都在城镇买房安居落户,没条件的就拼命攒钱买房,哪怕是租房也会拼尽全力让孩子享受城镇教育。

当然,农村学生生源的减少,还有另一个原因——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的改变。虽然农村的生育率相较同期的城市是要高一些,然而相较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已经少很多了,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很多夫妇都会生三四个小孩,甚至五六个小孩,但现在生两个后一般就不愿意生了,生三个小孩的比例并不高。

而农村教师则与孩子的随迁不同,他们是主动迁徙的,原因其实跟学生的父母是一样的,都向往城市,希望能享受更好的公共资源、配套设施,有更多工作机会,见识更多事物。于是也纷纷走向城市,就像班小班那样,一旦出了农村,见过了外边的天地,就不想回去了,即使回去也不久留。如此也便出现了百坭村那样的情况,整个小学学生没几人,教师仅一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多少会有些感慨,就像感慨乡村的式微甚至消亡一样。可是很多很多人并不会因此选择做黄文秀,回到家乡参与乡村建设,帮助村民改善生活。而会像韦明杰那样为了个人发展,坚决留在北京那样的大城市,决不回到与自己选择的城市有着云泥之别的家乡。或者像班小班那样,虽会回家小住,但只是为照顾生病的长辈,等长辈病好了或走了,就告别家乡奔赴城市了。

对于韦明杰、班小班的选择,不能去指责,不能道德绑架,毕竟谁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情怀却难以要求每个人都有,并执行到底。当然,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情怀,越是需要艰苦奋斗的伟大事业越需要情怀,而情怀永不磨灭,于是才会有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相比之下,可能韦明杰、班小班们会更多些,但黄文秀们也不少。乡村是一定会振兴的,农村消亡是不可能的,未来的乡村小学还会在,乡村老师也还会在。感谢那些毅然决然、持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人。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乡村更美丽、更可爱、更可持续;因为有了你们,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而非只有城市生活这一形态。

本文由清浅之说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挖掘有内涵的娱乐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